“日本制造”变“日本造假” 背后是因为什么?

更新时间:2020-4-4 13:44:19 浏览次数:0

造假!造假!造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近期日本制造造假新闻又来了。

11月28日,日本东丽公司发布消息称,子公司东丽Hybrid Cord(爱知县西尾市)曾篡改制品的检查数据。在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期间共有149起篡改,向轮胎厂商等13家公司供应了伪造强度等的轮胎增强材料等。

东丽是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榊原定征曾任职的著名纤维巨头。此次获悉的违规在榊原担任社长和董事长时代就已发生,涉及的产品主要是供汽车轮胎、导管和皮带使用的纤维增强材料,共计约400吨。虽然东丽是新版波音777飞机的独家碳纤维供应商,但此次涉及数据造假的产品中并不包含飞机使用的纤维增强材料。接受供货的13家客户大部分为国内企业,其中也包括韩国企业。

东丽从去年7月掌握违规后1年多并未对外公布,时隔这么久且在这个敏感的时期公开,并未让大众感受到其诚意所在,反而有点弱化社会责任的感觉,此时公开可以说是较为明智的做法,因为至少还有神户钢、三菱等好伙伴一起分散群众的注意力。

日企频频陷造假丑闻

无独有偶,前不久,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社长竹内章于11月24日在记者会上承认,公司下属的三个子公司三菱电线工业、三菱伸铜和三菱铝业存在出厂产品技术参数造假问题。

三菱电线工业自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修改出厂橡胶密封制品技术参数,数量达2.7亿个之多,涉及金额294亿日元(约合17.4亿元人民币),买家包括70家航空航天产业公司、7家汽车制造商和日本自卫队的舰船和飞机引擎。

三菱伸铜于2016年10月18日至2017年10月17日间篡改其生产的铜制品强度数据,相关产品达到879吨,涉及金额1209亿日元(71.4亿元人民币),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等29家企业。此外,另一家子公司三菱铝业也被曝出有相关问题,受三家公司问题产品影响的企业累计达274家。

斯巴鲁曝出造假丑闻

2017年10月27日隶属于富士重工的斯巴鲁曝出造假丑闻,日经新闻报道称,斯巴鲁发现位于群马县的工厂有无证照人员在从事车辆检查工作,违反了国土交通省的规定,公司在考虑召回群马县工厂生产的大约25.5万汽车。据知情人士称,最多可能有30万辆车将被召回重新检验。另据日本共同社报道,30多年来斯巴鲁一直在让无证照技师进行车辆终检。

疯狂造假,制造神话还值得信任吗?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消费者和客户都是被伤害的对象,日本制造确实正陷入信任危机,消费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对其的信任,日本企业的发展必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直以来,围绕在许多日本企业身上的共同观念是他们以严谨、规范而闻名。这样的话语不仅是日本本国舆论的固有套话,也是外界经常不假思索就赠送给日企的溢美之词。但越来越多的丑闻出现,使人们回到了一个常识性的共识:世上没有永远的神话,对于逐利的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当生存环境恶化,制造神话也有可能走上造假的冒险之途。

日本制造业的确还是过去那个日本制造业,但有目共睹的现实是,这些年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而世界范围内许多新兴制造业却在强势崛起。利润的大幅减少,或许是造假的本因。

不过,虽说企业的本性是逐利的,但弄虚作假却不是正途,而是一旦沾染就无法自拔的陷阱。日本名企的争先恐后自污,给了世界范围内的其他走上坡路的未来名企和正在走下坡路的事实名企一个启发:企业要摆脱本性陷阱,就必须不断自我提高,始终以高标准约束自己,并把企业利益至上置换成客户利益和社会利益至上。唯如此,才能屹立于未来竞争之林而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