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Fun谭奕:未来出行端的需求将决定制造端的制造

更新时间:2020-4-4 13:51:09 浏览次数:0

中国汽车新闻网讯 3月29日,由中国汽车新闻网与iDigital China联合举办的ADMIC汽车数字化营销创新峰会在上海绿地万豪酒店盛大开幕。车联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共享出行等各方面,都在快速迭代。这也意味着汽车工业将面临重大的转折,消费者的出行正在快速地线上化、智能化、共享化。在活动中,诸多车企、出行公司领导展开了以未来已来从汽车制造商到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为主题的圆桌讨论。

GoFun出行首席执行官谭奕

在论坛中,GoFun出行首席执行官谭奕表示,谈到行业的关键词,在场有制造端,未来的趋势一定是融合,上游端到出行端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这么清晰。在未来的市场中,出行端将影响制造端制造更适合出行的车。

以下是GoFun出行首席执行官谭奕的发言实录:

主持人好,大家好,我们现在也是从2016年成立到现在也是全国规模做得最好的共享汽车的出行公司,到今年开始车队规模已经到4万,从服务城市也快到100个城市,基本上是全覆盖的城市,而且明年也会出海,现在是我们自己的拐点,2-3年的摸索来讲,基本上把过去大家都不太看好,或者完全创新的模式今年从财务模型和运营模型做通,是完全盈利的,这个是我们今年的变化,谈到行业的关键词,很多场景我都讲过,在场有制造端,未来的趋势一定是融合,上游端到出行端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这么清晰,这个也是这个论坛有意义的地方,大家探讨如何从制造端满足出行端的需求,出行端影响制造端制造更适合出行的车。

我们特别盼着智能化早一点可以在出行应用,因为现在出行市场的智能化还是特别早期,基本谈不上应用层还是在基础层面,过去3年很多工作是贴着地面,但是用大量的可以承载赵总讲的汽车智能化之后如何让这些智能的通用性各种平台的通用性增强。

我举两个例子,过去两年我们积累区块链很早投入,还有EVP,没有看L4以上的自动驾驶,现在出行的钢需和用户出行的痛点,从存量市场来说,我们讲汽车共享,租赁模式说汽车共享是有限的,因为你如果打现在投放的产量和私家车市场去拼,抢资源抢资本,这个只是早期模式发展自我探索的过程,真正要实现车辆闲忙之间的使用,这个是效益最大化,对政府和社会资源都是一样,但是现在的技术支持不了,这么多的公司尝试过P2P和C2C都实现不了,就是因为他们信任度,人的素质是做不到的,所以区块链的应用是多点背书和信用机制的建立可以让信用的传递和背书变得更透明和不可篡改,人和人之间的交易就更加透明,区块链在车辆重复利用方面有很大的价值。

然后是AVP,我们讲现在L3-L4可以实现,上路之后要4以上,固定的园区和厂区我们周6去了一次宜家,光排队停车场要45分钟,买完东西取车缴费出来又是40分钟,这个过程很糟糕,我不愿意开车,但是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这个是现在从技术端到实现端都已经成熟,唯一的问题批量落地的过程当中让成本变得更加可实现,而不是顶着激光雷达这个不现实,必须应用级的方面可以承担的5000块左右的安装上基本可以实现。这个我觉得极大改变出行的习惯,我们光讲现在AVP自动泊车,最简单是用户很方便,对我们运营是革命性的改变,现在是人找车用,明年后年可以落地的话,至少某一些区域车来找人,这个时候用车对自己开车的意愿降得非常低,这个就是拐点。科技还有智能化各IOT,未来对整个出行的改变是巨大的,应该是颠覆性的。

这个话题还挺热的,经常被讨论,今天在座的几位老总都没有太放开说,而且我们如果把这个话题放大一点,我们把造车到所有的汽车品牌,这个话题可能适应性更强一点,比如说所有大的制造端都在往出行方面探讨,而且已经进来了,而且还是大手笔的进来了。回到最根本的一点,车造出来是干什么的?拿来卖的。

过去制造端只考虑消费端的行为,以前的广告形式360分享现在的汽车消费行为整个消费行为是变的,现在的技术和消费形态以及对于整个科技的应用都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制造模式原来是叫供给端市场,我做什么你买什么,从去年到现在我走访了很多的主机场,尤其是大的主机场,老总特别坦白,包括500强的企业CEO说,过去是造什么卖什么,现在是不知道造什么车,不知道消费者要买什么车,弄什么样的具有竞争性,同质化这么严重的情况下不知道拼什么。我们如果谈到为什么制造端这么迫切要看出行端,其实更想了解消费者想要什么,造出来的车是绝大部分消费者接受的。

这个是一个趋势,如果没有一个可信赖,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运营端的活过来,你造出来的车保证投入消费者满意,这个平台没有形成之前所有的上游制造端都在拼命希望自己成为平台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这个也是我们在做的事,滴滴做的事,所有出行平台做的事,但是现在这种形式还没有形成。我自己个人看这个拐点未来3-5年之内这样的平台一定会出现和形成。从制造端看出行其实并不是想做出行,而是希望自己造出来的车更可以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接受度。

我一直觉得因为出行市场太大了,我看过了太多的数据,我们现在共享汽车的出行,他其实现在出行市场细分是非常多的,大到没有一家到两家或者一到两个品牌可以满足,即使有一个品牌出了问题也是弹性会被替代掉,去年某公司在出现某一个巨大的危机之后和政策的干预之后,瞬时的城市的出行量降低了30%的,并没有让这个城市瘫痪,没有让A点到B点达不到目的,所以出行市场的弹性是转化的,这么大的市场,如果不能一两家有效的满足,所有人进来都是合理的,所以我首先不认为不是竞争,大家在这个阶段有效的用各自的方式满足出行服务的必然过程。

第二个观点,从我自己做这几年下来专注在出行市场,制造和出行是两个特别不同的领域。术业有专攻,我们出行服务方面,对于用户的出行便利性,车辆的布局,运营管理又是非常贴地面的活,两个维度并不是完全重合,制造端想更好了解用户想要什么样的车,直接踏入出行市场,有可能考虑你有没有这么好的力,有没有这么好的试错成本,有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去让你顺利过度到这个领域过程当中,探索的过程特别合理,只不过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慎重,一边做一边观察,产业的融合未来一定是最终的趋势,最后分工会是非常明确。